中新社北京8月8日電(記者 張素)距離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日已過去5年,“后奧運時期”的中國國民體質狀況卻不容樂觀。中國國家體育總局8日以第五個“全民健身日”為契機,在北京推進健身活動。
“我們的理念是"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這受到中國著名體育理論家馬約翰的啟發”,中國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說。與往年相比,本次全民健身日強調“常態化”、“接地氣”。
一項抽樣調查結果顯示,與2010年相比,城鎮、鄉村居民總體體重平均增長均超過1公斤,各年齡段人群腰圍、臀圍均有所增加。北京體育大學教授邢文華從1985年起參與中國學生體質研究,他告訴中新社記者,青少年體質水平連年下降、預期壽命比父輩減少5年。
“沒幾份體質報告是合格的”,體育科學研究所運動健康與恢復研究中心副主任郭建軍在接受采訪時說。當日他的團隊為70余人進行國民體質檢測,結果表明測試者雖在健身,卻普遍有骨密度低、柔韌性差、體脂比高、力量不足等問題。
郭建軍指出,目前民眾對于健身存在“誤區”—健身方式有誤、健身素養欠缺,“比如說盲目的步行也有損體質,需要科學地健身。更重要的是培養大家終身健身的習慣,而不是退休后再補救”。
然而推進健身活動也面臨困境。有媒體披露“后奧運時期”的奧運場館利用率低,當日不少受訪者反映“平時缺少健身場地,尤其是涼快的地方”。郭建軍頭疼于人手不足,“幾乎沒有專職人員去指導民眾科學健身”。
更多人意識到推動健身、增強國民體質非體育部門一家所能及。劉鵬表示將與衛生、教育等部門合作,發動社會各行業開展趣味活動,增進人們對健身的興趣。郭建軍寄希望于在下一個全民健身日看到有醫院、學校參與,“我聽說衛生部已邀請美國運動學協會來做培訓,希望醫生們能運用健身知識惠及民眾”。